您当前的位置:科普园地
布料的色彩哪里来
作者: | 来源: | 编辑: 发布时间:2014-08-19 10:07:41 阅读:
  

缤纷的布料将人类的生活装点得丰富多彩。赤、橙、黄、绿、青、蓝、紫,抑或是两种或多种颜色的混搭……布料的颜色早已不局限于最基本的三原色,而是转而发展为更多元的色彩,也让身着服装的人们大放异彩。

不过,身着艳装的人们往往不去深究那些亮丽的色彩是如何被染上素色的布料的,更鲜有人知染色发源于何时。

中国对纺织品进行染色和整理加工拥有悠久的历史,种种证据显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已经知道染色。世界其他国家的染色历史比中国晚得多,直到公元3000年前,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人才掌握了织物染色的技术。

不论哪个国家,早期使用的染料往往以矿石和植物为主。比如约在2500年前,印度已有从茜草提取茜红和从蓝草提取靛蓝染棉织品的记录。茜草的浸渍液,经处理后,可染成红色;蓝草的浸渍液经氧化后,可将织物染成靛蓝。而中国古代皇帝龙袍上的黄色也一度来自一种名为“柘木”的植物。用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色,在烛光下呈现赭红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所以自隋代以来便成为皇帝的服色。

中国最早的化学染料出现在秦汉时期,那时所用的颜料除多种矿物颜料外,还出现了用化学方法人工炼制的红色银。

1856年,英国的W.H.柏金用重铬酸钾氧化笨胺硫酸盐,得到一种黑色沉淀物,发现它能将丝织品变成紫红色,次年设厂生产,取名为苯胺紫。这一发现开创了化学合成染料工业新纪元。从此,化学合成的染料碱性品红、碱性品绿、碱性品紫等碱性染料相继出现。这些染料都是以苯胺及其衍生物为原料进行生产的,所以被称之为苯胺染料。

1858年,德国人 J. P. 格里斯发现了苯胺的重氮化反应。1861年C. H. 曼思发现芳香胺重氮盐能与芳香胺或芳香酴偶合,从而合成第一只偶氮染料苯胺黄。偶氮是染料中形成基础颜色的物质,如果摈弃了偶氮结构,那么大部分染料基础颜色将无法生成。从此偶氮染料成了染料中的一大类别。1868年德国化学家C.格雷贝和C.李柏曼将蒽醌溴化,然后与碱一起熔制,制得茜红,并确定其化学结构及合成方法。之后,他将茜素加以碛化制得茜红染毛染料。这一发现开启了羟基蒽醌媒染染料的发展,用其染羊毛,坚牢度甚佳。

1870年,德国巴斯夫的化学家又以苯胺为染料,合成茜素染料。而同样来自德国的化学家A・拜耳长期进行关于靛蓝的研究工作,1870年他终于合成了靛蓝这一古老的颜色,它的投产冲击了当时全球的工业和农业,为此,再加上他对氢化芳烃研究的成果,获得了1905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纺织工业的持续发展,带动了染料工业的发展,近而影响了精细化工工业的发展。各种合成纤维发展迅速,导致了许多新染料品种的出现,染色技术不断地革新。到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峰,合成染料根据化学结构可细分为32类,根据应用分类亦可分为18类,染料品种多达数万种。

慢慢地,人们发现染料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因此,随着环保条例的实施,染料的研究和制造成本大为增加,使许多染料制造厂,面临研究与发展的压力。在先进的工业发达国家,许多传统染料制造厂,进行结构上的重组和合并,以便维持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占用率;另一方面,在许多以纺织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因为本身对染料的需求从而也发展染料工业。近年在染料的使用上,陈旧的染色、印花技术工艺正在逐渐被淘汰,取代以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工艺技术以及新的工艺,这些新工艺引入纺织所有生产程序中,致力于节省能源、保护环境、控制成本、提高效益、提高质量。

 

 

转自求是理论网-科学普及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