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科普园地
天上能否掉下免费WiFi
作者: | 来源: | 编辑: 发布时间:2014-03-06 08:15:55 阅读:
  

一项名为“OUTERNET”的计划试图通过发射近地卫星群向全球免费、无盲点地提供Wi-Fi。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几乎没有什么技术是未来不可能实现的,但一项技术是否可以推行,一方面需要具有必要性,也就是是否拥有足够的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可行性,包括了技术实现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是否成立。

图片来源:昵图网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的一家媒体发展投资基金公司(MDIF) 预计在2015年6月前向近地轨道发射数百颗迷你卫星,这些卫星面向地球持续释放Wi-Fi信号,覆盖世界每个角落,使用任何电子终端都能免费连接上无线网。

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OUTERNET”(外联网),它试图改变全球40%的地区无法上网的局面。但是,即便如开发团队领导人之一的Syed Karim 所言,“真的没有什么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OUTERNET”计划的可行性还是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质疑。

免费的、无盲点覆盖

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果一天没查看电子邮件、上网冲浪或者使用搜索引擎,这一天就不算完整。全世界有大约13亿年轻人每天拿出大量时间花在各种网络活动上。对于他们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即便是在欠发达地区,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使用手机上网,尤其是在非洲。

但是,“OUTERNET”团队表示,时至今日,世界上仍有一些地区无法访问互联网。尽管Wi-Fi设备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还是有许多国家不能或不愿意为人们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来访问互联网。

因此,“OUTERNET”计划显得格外诱人。试想一下,在任何偏远的地区,只需要拥有一部最简单的终端――手机,就能实现人人免费上网。

按照设想,“OUTERNET”计划将发射上百颗低成本、小型的近地轨道卫星,首先由地面基站释放网络数据,进入预定轨道后的卫星接收来自地面基站的数据流后,对这些数据进行解析,然后向地球连续循环释放无线网络信号,直到接收了新的内容。

目前,这家公司正在与美国航天局联系,希望获得帮助,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信号释放测试,后期还需要美国航天局帮忙把数百颗迷你卫星送入指定轨道。

从其目前规划来看,项目从2013年12月开始第一轮技术评估,现在正处于卫星模型发展和长距离Wi-Fi多点传送测试阶段。

通信方式先天不足

如果把“OUTERNET”也看作是卫星通信的一种,免费和无盲点覆盖是它的主打牌,但与传统的卫星通信系统相比,它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通信卫星的工作原理是从地面基站发出无线电信号,卫星通信天线接收后,首先在通信转发器中进行放大,变频和功率放大,最后由卫星的通信天线把放大后的无线电信号重新发向地面基站,再转接到用户。

以卫星电话为例,其与“OUTERNET”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采用的是双工通信方式,而后者则是单工通信方式。按照“OUTERNET”团队的官方说法,“OUTERNET”是现代版的短波收音机,近期目标是为整个世界提供广播数据,通过这一渠道,向用户传输新闻、教育课程、手机应用、电影、音乐等等。

所谓的单工通信,意味着信息只能在一个方向传送,发送方不能接收,接受方不能发送。信道的全部带宽都用于由发送方到接收方的数据传送。电视广播、收音机都是单工传送的例子;对应的双工通信,则可以同时进行双向信息传递。现代的电话通信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其要求通信双方都有发送和接收设备,而且要求信道能提供双向传输的双倍带宽。单工通信是最简单的,也是通信效率最低的。

因此,在中国通信业知名观察家项立刚看来,“OUTERNET”不过是用来“广播”的,缺乏信息互动的网络本质上并不是互联网。

事实上,即便是采用单工通信,用户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电脑是否可以从容接收Wi-Fi信号也是未知数。项立刚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同样是采用单工通信的卫星电视,接收终端需要有足够大的功率,因此,终端必须设置增强天线,也就是一个醒目的大锅,用来放大信号。

尽管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郝建军认为,与传统的发射至地球同步轨道的通信卫星不同,近地卫星与地面距离大大缩短,轨道低,传输速度快,信息损耗小,理论上不需要特别高的灵敏度。目前的个人终端设备单就用来接收信息而言,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可若要实现双工通信,让所有地球上的个人终端设备直接通过Wi-Fi向卫星发送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地面,依靠成熟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以及出于对用户健康安全的保护,现代手机无论是发射还是接收功率都已经大大降低,显然,普通终端设备的发射功率不可能支撑这么长距离的传输需求。”郝建军解释。

尽管“OUTERNET”团队表示,偶尔在救灾等情形下可以实现双工通信,长期愿景包括添加双向互联网接入。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即便可以实现,“OUTERNET”也需要像传统的卫星通信系统那样,终端设备必须经过地面基站才能与卫星联系,而终端设备本身也需要具有功率增益装置,体形会显得很笨拙。此外,带卫星接入的基站成本高,因此,卫星通信收费很高,实现双工通信的“OUTERNET”与现有的卫星通信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何来优势可言。

缺乏商业模式支撑

郝建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类似“OUTERNET”这样宏伟的计划,摩托罗拉公司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了铱星计划。这是一个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由77颗近地卫星组成的星群就好比把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搬到了天上,这些卫星可以覆盖全球,包括通信落后的边远地区、自然灾害现场,用户用手持话机直接接通卫星进行通信,不需要专门的地面接收站。当然,这种双工通信方式是要收费的。

相对于当时的地面移动电话系统,铱星系统本身存在许多不足,手机个头笨重,运行不稳定,价格又昂贵。从1998年开始销售卫星电话以后,高昂的收费以及规模偏小的用户群,使公司亏损巨大,一年以后摩托罗拉不得不宣布铱星公司破产。

尽管目前,那些面向无法使用传统方式进行联络的通信设备和服务需求在逐渐增长,铱星计划已经获得融资,正在重新崛起,但人们并不清楚它的吸引力究竟有多大。

“OUTERNET”计划的情况有所不同,Wi-Fi信号是免费提供给全球用户的,相信只要技术上能够实现,人们没有理由拒绝它。但在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教授阚凯力看来,“OUTERNET”计划与当年的铱星计划一样,关键问题出在经济层面。

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可以支撑这项计划持续进行下去?阚凯力指出,这个看上去像是“公益”项目的“OUTERNET”计划究竟该向谁获取资金支持?美国为什么要为其他国家的用户买单,而不考虑任何回报?媒体发展投资基金公司又靠什么维持生存?

“一项技术是否可以推行,一方面需要具有必要性,也就是是否拥有足够的用户需求,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可行性,包括了技术实现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是否成立。”

铱星计划给出的启示就在于,现代电信系统的市场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要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先进合理的现代电信系统设计,不仅要考虑其使用功能,而且要考虑其市场生存力。

郝建军还提到,目前,针对偏远地区的网络覆盖问题,主要还是依靠光纤和微波传输。传统通信系统实在覆盖不到的,除了现有的卫星通信,去年谷歌推出了一项名为“Project Loon”的热气球网络计划。

Loon项目是一个飞行在平流层的巨型气球群,可以为农村地区或者灾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这些热气球的材质是超压力气球所使用的聚乙烯泡沫,比气象用气球更加耐久,可以承受更高的压力,充气完成后高12米、宽15米。同时,在顶部配有降落伞,可以控制气球起降,以便进行维修和更换。这些被放飞的热气球下方还悬挂了一些设备――无线电接收器、电脑、高度控制设备以及太阳能电池板。

与卫星一样,通过这些气球上网的用户也需要一条特殊的天线,传输和发送信号。热气球传输的信号,在无须执照的频谱里移动,这意味着谷歌不需要走无线网络或卫星网络从业者需要的烦琐申请流程。

郝建军表示,尽管热气球网络在技术实现上还存在难度,尤其是气球与气球之间的中继交互比较复杂,但作为传统通信系统的补充,在特殊地区或者特殊情况下使用,比“OUTERNET”计划更具可行性,比现有卫星通信的成本也更低。

 

 

转自求是理论网-科学普及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