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科普园地
南极“袖珍城”的崛起
作者: | 来源: | 编辑: 发布时间:2014-02-25 08:06:59 阅读:
  

1985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完成,至此,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83年6月,中国加入了《南极条约》。在《南极条约》下,分为协商国和缔约国,后者在南极国际事务中享有发言权,但没有表决权和决策权。由于并未在南极建立考察站,中国被归入了缔约国。而想要在南极事务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必须“向南极进军”。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支南极考察队乘坐“向阳红10”号船和“J121”船,连同之前四个多月筹备的500多吨共千余种各类建站物资,奔赴南极。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队进行了全航程的、连续性的海洋科学考察,包括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球物理、海洋水文、海洋气象等11个学科项目。经过队员们多次实地勘察研究,最终确定了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的南部为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址。

乔治王岛位于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距北京的直线距离为17501.9公里。面积1160平方公里,其中85%被冰雪覆盖,所处位置为南极洲的低纬地区,四周环海,具有南极洲海洋性气候特点,被称为南极洲的“热带”,年平均气温-2.8℃,最暖月1月平均气温约1.5℃,绝对最高气温可达13℃,最冷月8月平均气温-7.8℃。在夏季,长城站的雨雪较多,天气变化很快,有时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内,天气可以由艳阳高照变成狂风暴雪。

科学家们之所以在那里选址建站,是因为那里平整开阔,海岸线长,滩涂平坦,适宜多学科考察。更重要的是,那里有充沛的淡水源。在站区西部、西南和南部,宽浅的山涧洼地里散布着3个小淡水湖,水质良好,适于饮用,长城站的供水可以主要依靠它。

因此,乔治王岛也是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周围分布有智利、阿根廷、俄罗斯、波兰、巴西、乌拉圭、韩国等国家的科学考察站。

长城站是我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科学基地,每年都有科学工作者来这里度夏或越冬,从事各项专题性的考察,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各种设施却缺一不可。因此,有人称长城站是一座“袖珍城”。

长城站里有长20多米、宽10多米的气象观测场,安装有各种气象观测器,它的气象观测记录从1985年1月开始持续不断,为南极气象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坐落在站区西北角的发射天线和东南端的接收天线,以及分别高达28米和24米的菱形天线塔,构成长城站的耳目;站区北部有一座发电房,这是长城站的心脏,负责全站的供电工作;在1号楼的后方,有贮放各种食品的库房,和贮放鱼肉鲜货的冷藏库;此外,在站区东部有一幢绿色木板房――原为长城餐厅,后成为仓库。

在那个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袖珍城,还有一个码头和一个可供直升机起降的简易机场,它们都为长城站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长城站自建站以来,经过多次扩建,现已初具规模,建筑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  作为科学家对南极地区进行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在科研方面主要开展了生物、环境监测、常规气象观测、冰雪、海冰、地质、地磁、地震学观测、卫星测绘等项目研究。

 

 

转自求是理论网-科学普及

 

【打印本页】